UBI 是什麼?#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慧、數位化和自動化的發展,傳統的就業形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。過去依賴於穩定工作的社會保障制度,越來越難以應對新的社會風險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一個看似簡單、卻可能顛覆整個福利體系的想法重新進入公眾視野:全民基本收入(Universal Basic Income,簡稱 UBI)。
什麼是全民基本收入?#
全民基本收入,顧名思義,就是政府定期無條件地向所有人發放一筆現金。這筆錢不是救濟,也不要求你有工作或繳稅記錄。每個人都可以領,不論你窮富、是否失業。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,但真正引發全球討論是在最近幾十年。
UBI 有幾個關鍵特點:
- 定期發放:通常是每月發一次;
- 現金支付:不是實物,也不是只能買特定東西的券;
- 面向個人:而不是按家庭單位;
- 全民普及:不看收入或財產;
- 無附加條件:不要求你工作或去申請。
簡單來說,就是 “三無”:無調查、無門檻、無附帶義務。
三種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#
1. 社會救助#
社會救助源於慈善,目的是救急,比如給窮人最低生活保障。但申請時通常要調查家庭收入、工作意願等,程序複雜,還容易帶來 “窮人羞恥感”。
2. 社會保險#
比如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、失業保險,通常需要你繳費,並與正式工作掛鉤。這對沒有穩定工作的低收入群體、臨時工、自由職業者不夠友好。
3. 全民基本收入#
UBI 的最大不同在於它與就業脫鉤。每個人都有資格拿到它,不再需要工作換收入。它不替代救助或保險,但可能作為第三支柱補充現有體系,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替代部分福利制度。
為什麼現在需要全民基本收入?#
1. 自動化替代工作#
機器人和 AI 正在替代大量重複性勞動,導致傳統就業機會減少。沒有工作,就難以靠工資維持生活。UBI 可以成為技術時代的 "安全網"。
2. 福利體系複雜低效#
現在的福利制度往往需要複雜審核、官僚流程、各種門檻,還可能導致漏保或誤保。UBI 結構簡單,效率更高,能降低行政成本。
3. 消除污名與提升尊嚴#
窮人申請社會救助時常被視為 “懶惰” 或 “失敗”,而 UBI 人人有份,避免了這種污名化,讓每個人更有尊嚴。
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的三種理由#
1. 哲學上的理由:自由權利#
UBI 的核心理念是 “真實的自由”。不是你有權工作,而是你有不工作的自由;不是你能活著,而是你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。
2. 意識形態上的理由:改革資本主義#
資本主義過度依賴勞動換收入,UBI 有望讓收入不再只是 “賣時間” 得來的,從而解放人力資源、支持低報酬但有價值的工作,比如育兒、志願服務、藝術創作等。
3. 現實上的理由:應對數位社會變遷#
新興產業中靈活就業、不確定性加劇,UBI 可能成為保障底線的現代解決方案,防止技術造成貧富進一步分化。
UBI 能落地嗎?#
理論上,UBI 很理想。但在現實中推進,它面臨諸多挑戰:
- 財政負擔:錢從哪來?
- 制度重構:如何與原有救助和保險制度銜接?
- 社會接受度:人們是否會認為它鼓勵 “懶惰”?
- 公平設計:標準怎麼定?是否會排除部分邊緣群體?
即使如此,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城市開展 UBI 實驗,例如芬蘭、荷蘭、加拿大、日本等地。這些試點雖然規模不大,但對理解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。
對中國的啟示#
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、就業結構變化,以及平台經濟、零工經濟興起,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也面臨巨大挑戰。UBI 雖然目前在中國尚屬理論探討,但從長遠看,它可能是未來社會政策演進的方向之一。
尤其在重大危機(如新冠疫情)中,政府通過直接現金發放來穩定社會,已為這一理念試水。未來,我們或許能看到更加多元、包容、靈活的保障體系,UBI 是其中值得認真考慮的一個選項。
全民基本收入並不是 “免費發錢” 這麼簡單,而是一種回應社會變化、重構分配正義的系統性方案。它的核心不在於取代什麼,而是補充和進化。無論最終能否全面推行,它都已成為全球社會政策討論中不可回避的關鍵議題。
引用:中國社會保障學會